河南哭灵人武会霞每年至少哭70场磕头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就是在告诉我们:死亡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它就像是一扇门,只不过是迈进了另一个状态而已。尽管已经到了科学发达的21世纪,但是我们还是本能地害怕死亡,似乎死亡带来的恐惧是无法抹去的。
即使在当下,还是有很多职业不能被常人所理解,比如:法医、入殓师、哭灵人等等,这些特殊职业的从业人员仍然需要承受很多来自外界异样的眼光。但是所有的职业都是凭劳动赚钱,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何况这些特殊的职业总需要有人去做。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武会霞,她从事的就是跟死亡相关的职业——哭灵人。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武会霞的生活,去倾听她的故事。
生活所迫,偶然入行
武会霞出生在河南偃师县里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极为贫困和落后,甚至21世纪前都没有电,村里的人世世代代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小山村的教育也极其落后,再加上家里条件不好,所有她早早就辍学了。
那个年代辍学的小女孩不会像如今的女生一样外出打工,她们只能一边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农活、手工,一边等待着出嫁。挑粪、喂猪、种田、做饭,武会霞早已对这些劳动得心应手。
几年之后,二八年龄的武会霞已经出落成了一位娉婷的姑娘了,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结识了邻村的一位同龄男生。他们的家庭背景相仿,再加上男生也比较善良老实,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二人很快就结成了夫妻,婚后陆续生了三个孩子。
孩子的出生给家里带去了不少欢声笑语,但是也加重了武会霞夫妇二人的负担,他们不仅要抚养三个孩子,还要赡养老人,所以生活并不好过,一家几口人挤在一个破败漏雨的土坯房里。尽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倒也能靠着几亩薄田维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花钱的地方有很多,靠种地的微薄收入已经很难维持家庭生计了。
但是麻绳偏挑细处断,此时武会霞的婆婆已经是九十岁高龄了,年事已高的她患有很多慢性病,要靠吃药来调理身体。老人生病也不能不给治,但是每月一两千元的医药费让这对夫妻为难住了。
无奈之下,武会霞只能想方设法找赚钱的路子。但是由于没有学问、也没有技术,再加上还要照料家庭,所以武会霞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外出打工是可以赚到不菲的收入,但是一家老小却无人照料。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武会霞在给婆婆买药的路上看到有户人家正在办葬礼,只见一名女子跪在棺材前哭得很是伤心,颇有闻者落泪的效果。武会霞喃喃道:“这肯定是位大孝女”。此时身边一位一起看热闹的群众笑了笑告诉她:这名女子是为专门的哭灵人,干完这一场,后面还有一场等着她呢。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武会霞似乎萌生了某种想法,便好奇地询问刚刚那位知情人:“哭一场丧能有多少钱?”。那位群众回答说:“运气好的话,一场能有四五百”。武会霞听后非常震惊,这都抵上自己家辛苦大半个月种地的收入了。
如此高的佣金顿时让武会霞非常心动,心想:如果自己去哭丧的话,家里的条件可以获得很大的改善。后面孩子花钱的地方会更多、婆婆的药也不知道还要吃多久,武会霞越想这些,哭丧赚钱的想法就越坚定。
但是随之一些顾虑也涌上武会霞心头:村里面的邻居肯定会介意自己从事这样的工作,那时自己必定会成为他们讨伐的对象。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丈夫、孩子肯定不会允许自己从事这样的工作。再加上自己的母亲和婆婆尚且在世,如若自己去当哭灵人,那么在传统观念里就会认为这是在诅咒她们。
但是一想到家里要用钱的地方有很多,自己要是能够赚钱的话肯定可以大大改善家里的生活,也能够给孩子争取更好的学习条件,武会霞就更坚定自己的想法。
于是回家后便和自己的丈夫商量这个事儿,武会霞的丈夫一开始也不同意,认为哭丧不吉利、面子上也不好看,但是想到家里实在没有别的经济来源,自己又没有能力改善,便不得不妥协——决定帮忙瞒着自己母亲、亲戚、邻居,让武会霞外出当哭灵人赚钱。
得到丈夫同意之后,武会霞立刻就联系了一个哭丧团队,一切商量好后便跟着他们开始了“哭灵人”工作。那“哭灵人”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这钱真的那么容易赚吗?
哭灵人——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这份工作其实一点儿都不容易和轻松,每次哭丧之前,武会霞都会把死者生前经历、亲属情况熟记于心。因为丧仪有一项流程就是诉说这些内容,了解后会让自己的“哭戏”更加真实,让观礼的人也更有代入感。
他们这些哭灵人的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仅仅就在棺材前随便哭一哭。实际上,他们是有着严密的分工和系统的流程。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各司其职,有人念经、有人敲锣、有人就是专门地哭。
在正式哭丧前两个小时,整个团队就进入到了紧张的试演过程。一切对接完之后,他们就开始化妆打扮起来,穿着白色的服装、头发也用白绫绑起来,再在脸上涂上一层厚厚的粉,眼周画一圈血泪。乍一看,多少会让人心底一惊。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时间也差不多了。但是在仪式开始前的几分钟,本着对死者的尊重,他们会先对棺材进行参拜。接着就进入了正式仪式,先是武会霞将死者生前的经历诉说一遍,说着说着便开始大哭起来,不知情的人是看不出来她是专业的,都会以为这是死者的亲属。
武会霞的哭戏非常用心,也很有感染力,总是会在恰到好处时哭得泪如雨下。一些细节也会做的很好,比如她会代老人的亲生子女磕头尽孝。一场卖力的演出下来,武会霞的体力和精神都会透支。
哭灵,不仅让死者的在天之灵得到告慰,也让家属的情绪得到缓解和安抚。仪式结束后,死者的家属见到武会霞有的会给些小费,有的甚至还会磕头感谢,以此来表示对她工作的肯定。
当武会霞收到第一次演出的费用时,她明白这不光是对自己工作的认同,还是一家人未来生活的希望。也并不觉得哭丧上不了台面,反而认为很神圣、很庄重。在武会霞看来,她的工作既是送生命的最后一程,也是带着亲属释放情绪,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
在跑场的过程中,武会霞也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这可以增加接活的概率。随着接的单越来越多,她在这个圈子里的名气越来越大,摸爬滚打几年后逐渐站稳脚跟。一些客户和中介都会慕名而来,手机也是响个不停,一年当中,半年都会在灵堂上哭丧。忙的时候,武会霞一年要磕几千个响头,可见这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虽然武会霞得出场费很高,但是哭丧却是一项很重得体力活。武会霞每次工作结束,眼睛都哭得红肿,嗓子也常常是哑的,膝盖更是跪得麻木、流血、发黑,如若不是真情流露,也不会如此。长此以往,武会霞的膝盖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武会霞干哭灵人工作的消息传到了村里面。一时间村里人对她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熟的邻居和她家断了来往,不再互相串门,有的甚至还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家里的亲戚也都认为她很不吉利,看不起她的工作;亲生母亲很生气,对她是各种指责、辱骂。
就连武会霞的女儿走到街上时会被村民说:“这不就那谁家的孩子,她妈怎么想不开到外边出丧了呢?”。不仅如此,他们还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跟武会霞的女儿玩,认为那会折煞家里的运气。所以她的女儿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村里都被孤立了。这让武会霞有些怀疑自己从事的工作值不值得了?
但是武会霞的丈夫在了解她工作后,很是体谅她得不容易,也表示了会支持她得工作。就这样武会霞继续坚持着,最根本的想法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小家的生活过得更好。
“哭灵人”不丢人
后来,夫妻二人组建了自己的哭丧团队。虽然他们的事业初见成色,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认同他们的工作。面对外边的闲言碎语、父母亲戚朋友的不理解和白眼,武会霞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将所有的苦水都往肚子里咽。唯一让武会霞获得一丝安慰的是——靠着给人哭丧,敬业的夫妻俩赚了不少钱,家里的生活条件也真的获得了很大的改善。
武会霞可以在工作之余,照顾好孩子和老人;也可以在农忙时节,暂停几天忙农活;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费和母亲的医药费有了着落。这些就是武会霞坚持这份工作的初衷,一家人的生计难题让他们没有精力去思考“哭灵人的名声好不好”这个问题。只要不违法乱纪,凭劳动赚钱没有什么难堪的。
哭丧作为丧仪的传统仪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们无需评判。毕竟已经流传了上千年,我们不能单纯以封建与否、好坏与否去评判,毕竟存在即合理。死者家属以哭丧来表达自己对已故亲人的不舍也不是不能理解。武会霞只是“哭灵人”行业从业人员的一个缩影,对于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动机,显然是社会底层人物被现实生活所迫。
如今,武会霞已经在这个行业深耕五年了,随着他们团队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的收入也愈发可观。之前在背后指指点点、闲言碎语的村民看着他们的高收入很是羡慕,便纷纷前来表示自己也想加入武会霞的团队,以此来赚点钱贴补家用。
虽然在此之前武会霞遭遇了村民们数不胜数的白眼和冷眼,但是在面对村民们的诉求时,她选择了不计前嫌、原谅之前的不愉快。对此,武会霞给出的回答是:大家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
就这样,村里很多赋闲的妇女也有了工作,武会霞的名声也逐渐好转起来,他们家也不再被村里人孤立了。随着更多人的加入,武会霞的哭丧班子逐渐壮大了起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验的丰富,“哭丧”仪式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武会霞觉得原来的流程太过单调,便想寻求一些创新和突破。于是和丈夫便创办了“歌仔队”,加入了歌曲表演的方式后更受大家欢迎了。
丧仪原来不单单只有沉闷这一种形式,还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轻松的元素,这样也是让死者走得安详一些。在夫妻二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的哭丧团队成了偃师数一数二的哭丧班子,甚至外县也会慕名而来。
武会霞从事哭丧行业之后,尽管遇到了各种艰难困苦,但是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在武会霞身上,我们看到了她身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
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面对着一个陌生人,是怎么哭出来的呢?武会霞表示:一名合格的哭丧人一定要代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带动在场的人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所以每次在自己哭丧时,总是想着自己的老母亲被病痛折磨、想着自己曾承受的那些嘲讽和委屈、想着生活中的各种心酸.......一想到这些,悲伤情绪便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
结语
武会霞从开始做“哭灵人”这个工作,就告诉自己:靠着自己的双手吃饭,没有什么不光彩的,这个职业也并不低人一等。有时她还安慰自己:从民俗角度,自己干的这一行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了。
其实,在我们人生的教育中,似乎没有学过“告别”这一课,所以很多人都不理解那些有关“死亡”的职业。像入殓师、纸扎工艺者,他们也曾和武会霞一样经历过外人的讽刺和白眼。甚至为了不给社会上其他人添麻烦,他们总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其实他们的工作值得我们去尊敬,他们所做的努力只是想让死者走得体面。每一份工作都不容易,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他人的职业和选择,这是生而为人应该有的素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