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理论为什么会被广泛接受
经济具有不可预测性。我们观察到的经济是各种经济现象(以价格变化为最主要)。这种经济现象是一种结果,是各种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政治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决定经济运动具有有机运动的性质。有机体的任何生理活动元素都不是孤立地发生,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通过有机体发生相互影响。“心里生活的元素的确从没有孤立地发生,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第31页)发挥作用的要素有些是可以观察的,有些是观察不到的;有些是主要的,被我们纳入了分析中,有些是次要的,被我们的分析忽略了。所以经济的走势是无法预先知道的。“当一种现象才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往往观察不到它的全部,不能对于它作详密的、有条理的叙述,所以也不能使它成为一个透彻讨论的问题。”(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第13页:第一编第一章)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是没有预见性的,他们只能做事后解释。股市的例子最有说服力。人们总是想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给出股市价格变动的理性解释,目的是对未来的价格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并因此获利。但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只要你看晚间新闻,你就会听到有关股市上涨和下跌的报道,同时还经常徒劳地企图解释为什么市场这样行事。”(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第92页)一种理论总是与另一种理论对立而出现的。条件的变化使得旧有的理论过时了,无法解释新的现象。这时候一种新的理论就诞生了。一个新的理论之所以能够诞生,是因为它可以解释目前的现象,虽然它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只要能够解释就有了生存的基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判断一种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是事后的事情。没有出现的现象,谁都无法预知。我们说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理论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理论的事后,有世界经济几十年的轨迹作为批驳。它之所以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也恰恰是因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而它却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能够解释不一定正确。西方经济学中的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理论也是这样的,也是违反有机经济体系原则的。他们很喜欢讨论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并一致把储蓄当作投资的原因,而把投资当作储蓄的结果。储蓄增加,投资才能活跃。他们这样罗列逻辑关系,目的是说明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标度。为了发展,只能依赖储蓄。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储蓄和投资都是经济运动的一种结果,经济发展了,储蓄就更加了,投资也会很活跃;相反,当经济衰退的时候,储蓄减少了,投资也就萎缩了。它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用结果说明结果,用现象解释现象,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建立数学模型的主要方法。所谓的库兹涅茨曲线也是这样。库兹涅茨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这种总不平等会缩小。他通过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趋势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所谓倒“U”字形假说,其基本观点是:在经济未充分发展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到了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在坐标图上,用来表示经济增长过程中这种收入分配变动趋势的曲线呈倒“U”字形,西方经济学界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收入分配不平等,收入差距或者说贫富差距问题,确实与经济发展有关,但是其趋势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关系,二是与一个国家的资产价格有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越是复杂,收入分配差距就会越大,因为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收入要明显高于低的行业。另外,一个国家资产价格变化越大,比如土地、房地产、艺术品、债权、外汇等等,这些市场发展越是充分,价格变化越大,收入差距越大,因为在这个阶段资产所得远远高于劳动报酬的收入,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有的人很不理解为什么北欧国家,比如芬兰、丹麦、瑞典和挪威同是发达国家而收入差距偏小,而美国同时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却偏大。这是因为美国是大国,经济结构复杂,资产价格波动剧烈;而北欧国家相对很小,经济结构单一,资产价格波动很小,所以收入差距较小。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不但经济结构复杂,而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资产不但丰富,而且价格波动剧烈,因此我国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不会越来越小。这类经济模型很多很多,尤其在青年学者界备受推崇。如果你阅读一下社科院的权威杂志《经济研究》,就会发现那里的论文篇篇都是数学模型。据说,这已经成为经济学论文的一种新写法,大致形式是:一、文献综述;二、理论模型;三、参数校准;四、结果分析;五、得出结论。这种经济学论文写法的八股文已经得到了学院派的推崇,他们在毫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大肆堆砌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说清楚的数量模型,还煞有介事地进行复杂的高等数学计算,这些论文除了获得学位以外,毫无用处。经济学是分析学,是通过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合作与竞争基础上的历史分析学。经济学家喜欢使用的各种数据,比如资本、价格、人口、收入、储蓄、投资等等,都是经济运动的一种结果,一种现象,一种表现。它们之所以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因为背后供给和需求的,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与对立的结果,这些计量模型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去努力寻找支配经济运动的规律,而把各种现象堆砌起来,试图寻找到经济运动的规律性,岂不是用结果说明结果,用现象说明现象吗?不是硬性地在各种结果之间寻找因果关系,在各种现象之间揭示运动规律,不是徒劳,还会是什么呢?
上一篇文章: 境外机构持有的美债突破75万亿美元,那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