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青年的迷惘与成长

一,渡边君与世界的出离与共鸣

这是一个围绕爱情展开的青年成长故事。主人公渡边在年少时喜欢朋友木月的青梅竹马直子,并在木月自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从精神上一直陪伴着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在这期间,渡边也遇见了活泼动人,充满爱意的绿子,但是他的内心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对绿子敞开过。

“唯有死者永远17”,对于好朋友木月的离去,渡边其实心里形成一个闭环,那片隐秘而奇妙的境地是只属于他、木月和直子三人的,也隐喻着在长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渡边对待这个世界一直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

这种游离不是对死者的哀叹,更像是一种适应性抵触,他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隔离开来,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现实中,由于这份对自我的固执,显得与周遭有些格格不入。

而在和绿子相遇后,渡边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和现实世界链接的通道。

谁能不喜欢这样一个女孩呢,她美丽可爱,活泼浪漫,天真却又懂得如何去爱。她是理想的,却也是这个现实世界中充满灵魂和热情的女孩。

渡边喜欢绿子,像喜欢春天的小熊一样喜欢她,这和人类深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是相同的。

《挪威的森林》以爱的形式呈现,但渡边无论是和直子还是绿子,都不能算作常规意义上的爱情。但是这些大大小小,不同意义的联系拼接,却成为了渡边、成为了像渡边一样的你我,与世界沟通交流并不断成长的催化剂,不为追求一个结果,它是永恒的过程。

二,渡边与直子:内心世界的漩涡

看到这个不断走向深渊的女孩,村上在书中的阐释尤为精妙。木月与直子就仿佛生活在孤岛上的男孩和女孩,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生存,让人不得不想起亚当与夏娃,二人同样偷食禁果,却再也无法融入常人的生活。

他们是的关系是动人的,是一体的,甚至是在一个隔绝的世界里不分你我的。就像失去了双手的画家和无法听到声音的钢琴家一样,木月死后,直子作为不完整的一部分,在这片生活的森林里不断迷失,走向灭亡。

渡边深深地爱着直子,像爱自己内心的隐晦和黑暗一样。他愿意陪伴她、等待她,愿意整个精神都填满她,她是隔绝在一片孤岛上的会发光的蝴蝶,可以在月光下呈现最精致的面貌。

他爱她,即使在爱着一片荒芜的精神孤岛。这封闭的世界里,是完完全全属于渡边自我的。换句话说,直子于渡边,是存在于停留在内心世界,无法与现实完全融合的一部分自我。

然而就像所有的极端都不会完美一般,直子会从精神到现实的过渡中失败,渡边会从精神世界中脱离,去往现实生活中。

当渡边在飞机上想起那片原野上的直子,想起那口井,想起直子说“记住我”,记忆却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与世界的融合便开始了。

三,渡边与绿子:热烈而温暖的情感

太多人想要知晓爱是怎样开始的,绿子应该是最知道答案的人。在绿子的世界里,爱是从一些最无聊的小事生根发芽,绿子心中的真爱是从可以让她任性开始的。

渡边作为一个充满善意的青年,能够遵守与绿子小小的约定,能够在绿子爸爸生病时照顾让绿子休息,能够适时夸奖她可爱的一切,或许绿子就在这些无聊的小事里让爱生根发芽了吧。

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女孩,像是路边角落野蛮生长的蔷薇,需要的温暖很少,却能给予很多的爱和温暖,她是一个活在爱里的人。

也正是因为有绿子这样的存在,渡边也能说出那些浪漫到醉人的情话。“喜欢我到什么程度?”绿子问。“喜欢到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这些情话仔细看没有逻辑,也没有技巧,但是却能够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文字中感受到那种天真鲜活的可爱。

就如同绿子的爱一样,炙热,笨拙,充满想象力。渡边在这样的爱里获得了快乐,获得了和现实世界链接的钥匙,他感受到了那些美好,但他却无法将绿子作为内心深处在乎的对象,因为他对绿子的爱是广义的,是具有普世性的,和爱生活中一切美好动人的事物是一样的。

四,渡边与永泽:中庸和无欲的挣扎

永泽更像是渡边的一个极致的缩影,他对身边的一切都保持冷眼,甚至连自己也绝不同情。

他会在生活中,事业上做到十分优秀,和这个世界完全融合,究其一生都在隐匿自身的欲望。他的行动看似追逐金钱、权利、美色,实际上却是克制自己内心的情感,入世而后出世,追求无欲无求的状态。

渡边是一个普通而善良的人,做不到永泽对待所有感情的极端处理、冷漠和对自己的绝不同情。于是渡边在生活中既无法做到完全隔绝世界,又无法做到完全融合,在这个挣扎中形成矛盾的内心世界。

五,渡边是每一个你我

渡边和每个正在成长的青年男女一样,他有一颗善良而温柔的心,能够对温暖的事物共情,但一定程度上又有些懦弱。

所以在周遭的事物产生联系后,渡边对于世界,保持着一份自我,又努力与世界保持一个稳定的通道连接。于是渡边不至于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溺,最后如直子般走向深渊,也不会在世界的洪流中失去自我,随波逐流。

这看似一个青年迷失爱情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人与其他人联系而形成的成长矛盾。

从渡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如同一座孤岛,我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诉求,但是不可避免地要去理解他人,适应社会,去成长和感受。向外的探索和向内的反思缺一不可,青年只有在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够获得长久的自洽。

“遗失的人遗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兜兜转转,过尽千帆,始终要在保持自我和适应社会中寻找平衡点,去感受那些快乐和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