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取消亿订单,中国船企落入外国巨
大船海工挪威船王约翰·弗雷德里克森
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崛起,让一贯以霸主自居的西方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中美 以来,欧美国家很多行业巨头也跟着站队,针对中资企业使出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干尽打压的勾当。
这让本来就变幻无常的商业世界,变得异常的波云诡谲。中资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如履薄冰,常常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故事就是我国一家百年企业——大船海工,在年落入外国商业巨鳄的圈套,在5年内接连重创,最终负债20亿,不得不申请破产重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居然是赫赫有名的“挪威船王”约翰·弗雷德里克森。那么这家船舶企业是如何落入挪威船王的圈套的?这场狙击大船海工的背后是否还有什么隐情?
这一切让我们回到年,从大船海工改造升级成功开始说起……
百年船企焕发生机,初入国际市场大船海工,全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主攻最先进的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生产平台,以及钻井船、海洋工程船等方面的设计、建造和改装,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重工)旗下的子公司。而提到大船重工,可谓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俄国年在我国建造的船舶制造和维修基地。之后这家工厂经过沙俄统治,被日本侵占,以及后来中苏合营,直到解放后才收归国有。
经过多年的改造升级,大船重工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船舶总装企业之一。先后参与制造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船“跃进号”,以及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全面改造工作。而大船海工,作为它旗下的子公司,因为常年专注于研究海洋钻探领域,而在钻井平台和钻井船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制造能力和经验。石油是全球工业命脉,成为工业社会以来比黄金还值钱的资源。钻探石油成为了一门暴利生意。因此大船海工不但在国内打响名气,在国际上也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工业制造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研发资金投入,技术日益成熟,像大船海工这样的中国造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由于价格低,产品质量可靠,性价比优势明显,所以接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市场,成为许多闻名世界的造船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天降百亿订单,其实是早有预谋的陷阱或许正是因为中国造船企业的飞速崛起,引来竞争对手们的不满。他们决定要给大船海工这个“初出茅庐”者一个教训。
这个教训的始作俑者便是弗雷德里克森。作为有“北欧海盗”之称的维京人后代,这个挪威船王,以冒险而闻名,他16岁辍学进入船厂做学徒工,年白手起家,与朋友筹款购买人生中的第一艘运输船,开始从事船舶业。借着欧美快速发展的机遇,他在几十年间,生意越做越大,旗下有上百艘油轮、运输船,以及各种钻井平台,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航运业巨头。年,快速发展的大船海工进入到船王的视野。他霸道地认为大船海工这样的后来者,已经动了他的奶酪,必须得在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收拾一番。
他一眼就看出初入国际市场的大船海工急于证明自己实力的迫切感。老辣狠毒的弗雷德年主动联系大船海工,开口就是要谈一笔亿的订单。而另一边的大船海工,得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决定马上组织专门的商务谈判团队,对接弗雷德旗下的系卓尔公司,洽谈这项合作。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商务谈判小组在国外频频传回“捷报”。
这笔由大船海工为系卓尔修建8座海上钻井平台和配套的钻井船只,平均每座的造价约2.3亿美元,共计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合约,双方竟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愉快的商谈中顺利达成。放眼全球船工行业,这样的订单并不常见。拿下这个订单,大船海工上下一片欢欣鼓舞,认为公司迎来起飞的风口,计划着完满地完成这项工程订单,大赚一笔的同时,又能进一步在世界上打响知名度。
然而反常必有妖。大船海工急于拿下这一单,又因为有“挪威船王”的名气做背书,而放松了风险控制。大船海工没有发现这笔交易中存在着许多风险。首先,大船海工只收取系卓尔10%的定金。
按照业内规矩,这类项目的定金一般在30%到50%左右。如此一来,很难约束买方单方面毁约的行为,毁约风险便转移到卖方。其次,没有指定阶段性付款协议。船工行业的建造周期很长,8座钻井平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工的,工程全部完工,才能拿到工程款,其实也是承建方在承担风险。事实证明,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的5年时间里,系卓尔公司和大船海工之间始终保持着最低程度的联系,甚至很少针对建造进度有任何的疑问。
掏了家底垫资因为收到的预付款金额太少,大船海工是自掏腰包垫资为系卓尔公司开展工程。5年时间里,大船海工先是筹措了17亿美元开工,后来又通过向集团资金池和银行借贷40亿元投入到修建平台上。为了这个单子,大船海工可谓是掏空家底。忽略合同中的保障条款大船海工在面对“挪威船王”巨大背景,显得不够自信。在签订合同时,并没有多方审查合约条款,例如,合约中竟然规定,一旦双方发生纠纷,应该由买方国家仲裁。这条当时没有引起重视的条款,成为日后的雷,让大船海工无处申冤。但大船海工沉浸在订单的喜悦中,认为一切进展很顺利。
自救式破产重组,破茧重生再出发中方企业的过度积极,最后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傲慢。系卓尔公司从年年初,开始有计划地向中方企业单方面取消订单。
这家公司在弗雷德的指示下,以全球原油市场过于低迷,钻井平台不赚钱为借口,开始向中方企业提出取消1座钻井平台。继而系卓尔又以大船海工的工程速度太慢为由,为了降低损失,陆续取消5座钻井订单。
这时候距离开工已经5年,大船海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将8座平台基础结构搭建完成,已经开始着手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系卓尔一下取消6座钻井平台的订单,立刻使得大船海工走在破产边缘。
但是弗雷德并没有就此收手,他决定将大船海工打到再也站不起来。随后,他又指使系卓尔趁火打劫,公然散播大船海工已经进入破产程序的谣言,直指中方企业无力完成剩余2座平台的工程,不但要取消这两座平台订单,还要求退还预付款和相应的利息。
随后,大船海工就进入了有理说不清,又求告无门的境地。此时才幡然醒悟,这是彻底被耍了!历经5年,投入整个家底数十亿的人力物力,大船海工换来的是8座高度“定制化”的不得不报废的钻井平台。年1月,在弗雷德亿元大单的连环陷阱下,大船海工资不抵债,真正地进入破产程序,成为我国第一家破产重整的国有船企。最后,大船海工的母公司大船重工出手救市。经过多方协调,大船海工的重组采用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新方式——将担保财产变现赔付给债权人。年11月,中国信保为大船海工出资17.8亿资金,在各方见证下赔付到账。之后中国重工联合大船重工出资成立一个国家级海洋工业设备的资产整合平台——国海海工,不但帮助大船海工支付拖欠的农民工劳务费,还参与接管、盘活因为毁约而闲置的钻井平台。
到此,大船海工海外订单取消事件终于告一段落,到真正的重组阶段。无论如何,大船海工终归能幸存下来。
中国企业因此见识到国际贸易的残酷,也看到了盛名之下的外国资本家,本质上仍有一颗趋利的心。在利益的驱使下,契约精神并不是他们行动时参考的唯一准则。
回顾整个事件始末,自然有系卓尔公司和其背后的挪威船王弗雷德的连环诡计,也有迹象表明挪威急于通过商业表现站队支持美国,事件的背后其实是中美关系恶化带来的连环效应。但不得不承认其中也有大船海工这样走出去企业经验尚浅的原因。例如,大船海工签订合同时做出太多让步。仅仅10%的定金,出现纠纷仲裁在买方,等等,这些都让挪威的企业觉得毁约代价不高,自己是买家也是裁判。如此之下,大船海工难逃此劫。
商业世界没有如果,我国全球一体化的决心足够坚定,因此充分总结大船海工与挪威船王之间这场纠纷的失败经验,才能让我们的发展与崛起不再受到类似事件的干扰,避免付出时间与金钱的代价,才能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未来行稳致远地走向世界。
: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