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青年人成长的无声乐章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关于年轻人成长的小说。其中,年华不复之悲、爱而受困之惑、死生离别之憾在其中皆有淋漓尽致的表达。

直子满二十岁时,作者借“我”的内心独白,道出无数青年的悲哀:我也好,直子也好,总以为应该还在十八岁与十九岁之间徘徊才是。十八之后是十九,十九之后是十八——如此自然理想,但她终究二十岁了。小时候我们盼望长大,而当我们坐拥美好的年华时,才逐渐明白,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样,人的青春也只有一次,且短暂得多。

青春不是用来抛掷浪费的,而是在大好年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人生焕发出更闪耀的光芒。永泽与“我”是同学,家境优越优越,常带“我”一起花天酒地。但他不是单纯的纨绔子弟,他知道什么真正的努力,知道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上课不听讲,考试抱佛脚不是努力,多读书,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努力;日复一日做同样的工作不是努力,为改变自己的境遇而发展其他技能才是努力。不努力的人,羡慕他人的成就,怨天尤人,这不是很滑稽的事吗?

年华是留不住的,再怎样哀叹也没用。问题是,在年华老去之后,我们能凭什么对得起我们曾有过的最好时光?

我从来将木月与直子的死看成一种隐喻:一种人在成长中不得不做出的割舍。友情也好,爱情也罢,抑或亲情,有些难免会在成长中与我们相离,无法挽留,能做的只有接受。并在之后坚强地走下去。

尤为突出的是直子,“我”如此地痴迷直子,二人却因直子外出养病而迟迟无法真正走到一起。对直子的执着追求使“我”愁肠百折,无法接受新的爱恋。因此,直子病重时,“我”颓废消沉,直子去世后,“我”陷入无尽悲哀。若是单纯的失恋也不致使人如此,可那个包含自己全部恋爱快乐的对象消亡了,如同自己连着她那一部分也跟着去了。这丧失至爱之痛无法摆脱,我们能做的只有忍受,很残酷,因为我们别无他法。

蝉在每一次脱壳后都会变得更强壮,而那些我们所看重而不得不割舍的壳,会让人记住:青春是通过什么使人们坚强。人总是在失落的默默中走向坚强。

另外,对于文中关于性的描写我不想做过多评价,但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日本文学作品,又由于中日文化差异,在此类问题上,不可将中国青年等量齐观,应怀有求同存异的心理看待这些。

另附《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失望。

失去挚爱的悲痛是无法治愈的,无论是怎样的真理,怎样的诚实,怎样的坚强和仁慈都无法做到,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悲伤中挣脱出来,从中学到些什么。不过就算我们学到些什么,当哀伤再度袭来,同样无济于于事。

无论事态看上去多么悲观,也必定在某处有突破口可寻。倘若周围一团漆黑,那就只能静等眼睛习惯于黑暗。

我几次朝夜幕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一点点不可触及的距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3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