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为何无缘诺奖日本专家道破隐情,村
每年10月初,村上春树都会忽然变成世界文坛最亮眼的明星之一。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英国的一家博彩公司都会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前弄一个赔率榜,而村上春树每次都高居赔率榜前列。于是乎,全世界的吃瓜群众们都期待着村上春树获奖的好消息,年复一年。
村上春树获奖的呼声之所以这么高,并不是仅仅是因为他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深受读者欢迎。不然的话,JK·罗琳、东野圭吾、乔治·马丁等畅销书作家也会榜上有名。毕竟论销量的话,这些作家跟村上春树相比并不逊色。村上春树能成为诺奖的有力竞争者,跟他的文学成就是分不开的。
简单来说,罗琳和东野圭吾等人是通俗作家,作品往往以故事情节取胜,而不是靠思想深度及艺术成就打动读者;村上春树则不然,他的作品不仅卖得好,而且还具有足够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也就是说,虽然通俗文学和纯文学的界限已经不清晰,但大家还是认为村上春树并不是一位通俗作家。
事实上,人们将村上春树跟诺贝尔文学奖联系在一起始于一个很有分量的纯文学奖项。年,村上春树获得了弗兰茨·卡夫卡奖。弗兰茨·卡夫卡奖以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命名,主要颁给那些作品深具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家,获奖者不存在国界限制。这个文学奖虽然在年时才创办,但却很快就成了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略为讽刺的是,卡夫卡本人生前并未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年,奥利地作家耶利内克获得卡夫卡奖,紧接着便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年,英国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卡夫卡奖,紧接着又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年的卡夫卡奖被村上春树获得,人们自然无比他保持住队形,一鼓作气拿下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遗憾的是,队形被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打乱了。
此后,村上春树的名字长年高居英国一家博彩公司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的前列,年复一年牵动着广大吃瓜群众的心。卡夫卡文学奖此时俨然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向标,称之为小“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为过,每年赔率榜前十大概有一半是卡夫卡文学奖的获得者。
当然,被村上春树破坏队形之后,连续10多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此前并未获得过卡夫卡文学奖。直到年,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正是年的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这个时候,已经陪跑13年的村上春树,热度自然再次急剧上升。
但遗憾的是,年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仍花落别家。村上春树的陪跑之旅,仍在继续。不过,这倒也跟村上春树的爱好相符。村上喜欢跑马拉松,还专门写过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曾在书中说:当我跑步,我便感到快乐。只是不知,陪跑诺贝尔文学奖是否也是快乐的。
对于村上春树陪跑多年而无果,不少人认为一切不过是吃瓜群众们的自嗨,因为村上春树根本不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赛道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可能只读过《挪威的森林》,认为村上春树只不过是一位通俗的畅销书作家。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村上春树的不少作品可一点都不通俗,晦涩难懂得很。
比如《寻羊冒险记》虽然被视为青春小说,但其中的羊明显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至于它到底象征什么,却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样迷雾重重众说纷纭。或许就连村上春树本人都不知道小说中的主人公到底在寻找什么,但是寻找本身已拥有重大意义。人存于世,每个人都在追寻着什么,只不过不同的阶段追寻不同的东西罢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更是舍弃了现实主义,近乎完美地虚构了一个优雅而抒情的新世界。更为奇妙的是,在村上春树的笔下,现实的世界反而像是虚幻的,虚幻的世界则是具体的。这不仅展现了村上春树的写作本领,更是直指存在的本质,具有极强的哲学意味。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这部作品都不拉胯。
《海边的卡夫卡》同样拥有极深的内涵,跟通俗文学根本不沾边,完完全全属于纯文学之列。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田村卡夫卡突然丧失意识,浑身是血独自站在公园里,随后得知自己的父亲在家中遇害。而一位名叫田村的退役军人,恰好手刃了一位虐猫人士,但他身上没有一点血迹。这个故事在结构上是类似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同时又是关于记忆的哲学冒险,意蕴深刻。
就算是《挪威的森林》,也并不仅仅是一本通俗的恋爱小说。村上春树当年为了作品的销量,曾打出过“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这样的广告,但他本人很快就后悔了,以致于多次对这本小说做出解释。可惜大家就是不听,就是把《挪威的森林》当成一部恋爱小说来读。
从故事层面来看,《挪威的森林》主要讲述的确实是主人公渡边和直子以及绿子之间的爱情。在东京上大学的渡边偶然与高中好友直子(好友木月的女友)重逢,很快坠入情网。之后,渡边又与绿子相识,并与绿子交往。直子因严重心理疾病住进了京都山中的疗养所,渡边几次前去探望,希望直子能尽快好起来,两人共同生活。但直子病情恶化,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渡边、直子、绿子等人物都个性鲜明,同时也都执着于爱,把爱情当成一种高尚的追求。渡边纯情地深爱直子,直子对死去的恋人木月至死不渝,绿子则直爽地表达着对渡边的爱。整个故事唯美、纯澈、抒情,蕴含着令人震撼的悲剧气息。
事实上,《挪威的森林》除了有好看的故事、优美的句子以及抒情的氛围之外,同样也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小说中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讨论,绝不是肤浅的为了疼痛而疼痛,它明显来源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无常观。用小说中的经典句子来说就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小说在结构上与音乐的融合,更是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一大亮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村上春树的作品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通俗肤浅,那么他为什么始终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呢?是因为他的书卖得太好,高冷的诺贝尔文学奖不给烂大街的作家吗?这应该不至于,除非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集体拥有恶趣味。
文学的问题还是要从文学的角度来进行讨论,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有时并不从纯粹文学的角度来颁奖。但不管怎么说,它终究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项。著名的日本文学专家黑古一夫便曾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村上春树不能获奖的原因,甚至专门作了题为《村上春树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
黑古一夫首先分析了村上春树为何被寄予厚望的问题,主要提到的也是村上春树于年得到了卡夫卡奖。之后,黑古一夫指出《1Q84》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应该都是村上春树想要冲击诺贝尔文学奖而创作的,但这两部作品都是失败之作。
为什么说《1Q84》是失败之作?黑古一夫认为:第一部、第二部涉及社会问题,第三部却变成了一部恋爱小说。原本反映社会问题的严肃小说,却突然变成卿卿我我的恋爱小说,这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至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黑古一夫则认为:这部作品意义不大。村上春树都60多岁了,又开始了“青春小说”的创作,该收敛收敛了。
黑古一夫认为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村上春树都一把年纪了,应该沉下心来写点更加符合自己年龄段的东西。大概就像川端康成那样,年轻时候写《伊豆的舞女》,中年时写《雪国》,老年时写《古都》。但村上春树兜兜转转,却始终放不下青春和恋爱,这可以说是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可以说是不愿意去成长。
最后,黑古一夫道出了村上春树不能获诺奖的核心原因——与日本的现实脱节,不够民族化。黑古一夫是这样说的:
村上春树的小说一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现实。他的创作果真直面了“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和先进工业国的实情吗?没有!他的作品中“玩物丧志”趣味蔓延,忘记了与社会的“共生”;他没有正视日本社会的“差别问题”,忽视了应该受到保护人群的增加和中产阶级的现实。他的创作没有涉及的问题太多:东日本大地震后福岛复兴、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等;新民族主义、新法西斯主义等充斥读者眼球。总之,村上春树现在没有“真挚地表达日本社会”是他不能获奖的最根本原因。
黑古一夫的这个分析可以说是道破了村上春树不能获奖的隐情。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所谓“杰出文学作品”,指的应当是作品的文学性;所谓“理想主义倾向”,指的则是作品的思想性。简单来说,就是作品要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倾向性,甚至还曾颁给鲍勃·迪伦这样的歌手,但整体来说,诺贝尔文学奖倾向于颁给那些深刻展现了本民族历史及文化、精神特质的作家。我们中国的莫言,正好也属于这样的作家。用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来说就是,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村上春树则是一位与日本文化多少有些脱节的作家,尽管最近十多年来他也努力在写日本的现实与历史。从文学传统上来说,村上春树也很不日本。从他小说中主人公喜爱的作家便可发现,村上春树最爱的美国作家,最认同的是以美国为主的文化。甚至是语言,村上春树也并不日本,尽管他用日语写作。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便是先用英语写好,再自己翻译成日语的。
当然,对于村上春树能否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专家学者分析得头头是道,吃瓜群众们整天围观起哄,其实都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村上春树本人看到黑古一夫的分析之后,也没有表现得多么气愤,只是淡淡地在文章中写道:
诺贝尔文学奖算什么!这个奖颁给了太多二流的作家,还有那些不忍卒读的作家们。更别说一旦得了那玩意儿就得跑到斯德哥尔摩去,得身着正装,还得发表演讲。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值得费那么大的功夫吗?绝对不值!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书的读者更有实际意义。
也不知道村上春树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既然他本人都这么说了,就且当这是他的真实想法吧。如果为了冲击诺贝尔文学奖而强行改变自己的创作理念,那很可能会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闹不好既没得奖又失去了读者。倒不如多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写点读者能接受的东西。
不知大家对村上春树及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看法?谢谢阅读,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