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种劳动代替另一种劳动就是休息
前天无意中看到一篇推文,是说33岁的复旦女博士于娟因癌去世,9年后母亲为她种出挪威森林。通读下来,再次泪流满面。
年4月19日于娟去世,5月1日朋友们把她博客中的抗癌日记编辑出版,即《此生未完成》。年2月,我读罢此书。11年来,我经常想起这个刚过完33岁生日就匆匆离世的女子,想到曾经的自己,想到身边或同龄或年轻的同事,更惦记她的儿子“土豆”,她丈夫“光头”会把孩子照顾好吗?没想到看到这篇推文,竟是她母亲为她种出了“挪威森林”。我本能地从母亲立场惦记着她年幼失恃的孩子,而她的母亲用九年的时间实现自己孩子的心愿。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本书豆瓣评分8.9,网上有不少其中的节选或语录,我没有记下多少具体的语句,之所以感触特别深,是因为经历和了解很多相近、相似甚至相同的情形,还好自己是幸存者。失去了头两个孩子,换得27岁博士毕业、28岁破格副教授和晋升教授需要负责完成国家级课题的硬条件。30岁不到,拥有了严重的五十肩和颈椎病,经常彻夜难眠、头晕恶心。
31岁,保着胎备着跨学科专业的双语课,双胞胎只留下一个。一学期上了三门课,赶在生产前投出9篇EI、核心期刊论文,攒足了晋升教授的论文条件。
34岁,连续几个月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的超负荷劳作,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选择自我了断;12月下旬,一年的忙碌告一段落,第二天早上便从楼梯上滚下来,第三天开始感冒,当天转成气管炎,一直咳到第二年“五一”才好。
35岁,因为要赶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的申报材料,以至于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36岁,赶在孩子上小学前评上了教授,实现了人生规划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38岁,随单位迁移,一个人带着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经常给孩子做好午饭就困的不开眼了,闭着眼睛吃完,放下碗筷躺床上就立刻昏睡过去。最多也就昏迷几分钟吧,孩子吃完饭就叫我起来,洗完碗筷接着陪他玩。同一年,某天忽然腰动不了了,才知道腰椎增生严重到在58岁的人身上才见到过(医生原话)。41岁,学院推荐自己到学校担任双肩挑干部。想着可以少点教师岗压力、又可以多陪孩子,也算是个减压的方式,简单考虑后同意了。没想到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工作不顺畅,弄得白发陡增、经常失眠、抑郁焦躁。45岁,四年任期届满交了辞职报告。浪费了四年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对专业职业发展产生了不可逆的坏影响;最糟糕的是,四年的坏情绪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很多时候,过多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和情绪中,最近翻看日记才意识到孩子当时难以言表的委屈、无助和渴望。可是,时不再来,失不再来。46岁,孩子考上了心仪的高中。学校好,老师好,自己的参与度和配合度比较恰当,他渐入佳境。49岁,孩子考上能够接受的大学。学院让给年轻女同事分享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经验,能说什么呢?一个字“熬”,两个字“硬撑”罢了。或者,妈妈经常说的那句话比较轻松,也是经常用来自我勉励的:“用一种劳动代替另一种劳动就是休息”。对某个大V的灵魂三问很是赞同:你要什么?你有什么?你舍得什么?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人想要的也不一样。对能力一般,孤身奋斗,不愿突破道德底线的普通人来说,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透支自己、辜负家人。一路走来,失去的是愿舍去的吗?还是得不偿失?还是这路太远、诱惑太多、被社会评价裹挟,走着走着忘了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么?人生不仅有长度和高度,还有宽度呐,是不是可以在爬不动的时候歇歇,或者预见到人力不可及的时候止损拐弯,看看另一边的风景呢?是不是可以多些兴趣爱好、多些不同领域的尝试,让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作为乘N,就像多活几回,而不是此生未完成呢?正好赶上“五一”劳动节,又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幸福的生活要靠双手创造”。祝大家劳动节快乐,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幸福之花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