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少年惨遭家人Diss这是中国足球的悲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继广州恒大一周连上四次热搜榜单后,综艺节目《少年说》中的“足球小将”陈昱帛,则成为了近期中国足坛的焦点人物。

在节目中,这名14岁的足球少年向观众展露了一颗赤诚的“足球心”。然而梦想成为职业球员的他——却经常遭到家人“泼冷水”。

虽然吸纳了部分归化球员成为即战力,但从去年世界杯预选赛上中国男足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还在为09年反赌扫黑而“还债”的国足,水平甚至依旧处于永无止境的滑坡中。而注册球员数量的严重不足,自然是影响国家队水平的重要原因。

而尽管陈昱帛的言行也曾感动了不少观众,但在看待家长的“阻挠”时,大多数网友却都是很理性的。一条短短十几字的评论,或许能够代表绝大多数中国球迷的感受:“在中国社会,少年没错,家长更没错。“

众所周知的是:职业体育的“成材率”少之又少,而真正能通过职业体育这条路打出名堂的球员,更是犹如凤毛麟角一般。

其实,在笔者看来:“家长Diss孩子足球梦”的现象,或许是中国足球的悲哀,但也绝不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在笔者小时候,总是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欧美相比,坐拥14亿人口的我们自然具有发展足球的巨大“红利”,但为什么我国的足球人口,反而异常匮乏呢?而对于那些欧美足球强国来说,为什么他们的家长却敢于把孩子送到专业的梯队进行足球培训呢?

实际上,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各国的足球发展水平,与经济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根据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的人均GDP首次达到了1万美元的里程碑,为.3美元,但也仅能够排在世界第72名;而与我们相对应的是,美国的人均GDP为.64美元,排在世界第8位;诸如荷兰、德国和比利时这样的欧洲足球强国,他们在这项统计中也能够分别高居第13、18和19位。

此外,连续闯入16年欧洲杯和18年世界杯的“超级黑马”冰岛,他们的人均GDP更是在榜单中高居第3;而它的那帮北欧兄弟们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不是欧洲足坛的传统豪强便是朝气蓬勃的后起之秀,但请问它们哪国的人均GDP跌出前20了?

或许有人会说我将经济与足球水平直接挂钩的做法十分荒谬,但一个十分残酷的事实便是:对于欧美这些足球强国的小球员们来说,假如他们在职业球员的道路上惨遭“淘汰”——但就算将来只是在餐厅简单从事一些刷盘子的工作,也足以使他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曾在年被奥斯卡提名的影片《爆裂鼓手》,影片中的男主内曼(迈尔斯-特勒饰)便是一名大学乐队的鼓手,其实与运动员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而在训练中惨遭乐队指挥弗莱彻(J·K·西蒙斯饰)疯狂“虐待”的他,最终选择以打架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被学校开除自然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结果。然而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内曼从谢尔佛音乐学院退学后的生活——仅凭借在商店当售货员的收入,男主便依旧过上了轻松惬意的生活,甚至还能在周末与家人吃零食、看电影。

从这个角度讲,尽管从国际足联最新公布的国家队排名来看,国足第76名的排位显然不甚理想——但考虑到我国第72位的人均GDP水平,如今的FIFA排名是否也算比较合理了呢?

而与欧美强国相对应的,是诸如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科特迪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人均GDP水平甚至远不及我们,但足球水平却依旧能将我们拉开好几个身位。然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却或许要庆幸:我们的孩子没有出生在这些国家。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欧洲球星说出:“如果我没有成为一名球员,我可能会去上大学/当律师/走上行医之路”这样的话;然而,到了南美球星这边,这些话却变成了:“如果我没有走上球员之路,很可能会去搬砖/挖煤/修下水道……”。这同样也是赤裸裸的现实。

阿根廷著名球星迪马利亚在接受法甲官方电视台的采访时就曾说到:

“在我小的时候,并没有家人送我去学校上学。”

“如果当初我没有迈入职业足球这条路,或许我会像我的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烧炭工人。”

现在的我们,自然难以想象这些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的足坛巨星身着工装进出煤窑,并且仅能利用业余时间在脏乱的工地上踢球作乐。但事实便是——对于许多南美、非洲甚至是中东的球星来说,自出生之日起,足球便是他们逆天改命、打破阶级禁锢的唯一方式。既然本就没什么可输的,反倒不如大胆一试。

然而对应到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便迎来了大踏步发展。在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能够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教育的普及,大学录取率的连年提高,几乎足以使大多数孩子受到教育的熏陶。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与其将自己的孩子放到残酷的职业环境中,只要孩子不傻,最差也能通过高考考上一个大专院校。而将来一张大专的文凭,却足以确保找到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

甚至就算当孩子们收到了来自职业俱乐部抛来的橄榄枝时,他们大多还是会选择通过高考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毕竟这是一条更加稳妥的道路——去年夏天,那7名曾接到中超俱乐部试训邀请的北京人大附中三高俱乐部的学生,不正是最好的例子吗?

因此,这些家长们也仅是想让孩子们在未来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将来面对坎坷时能够多一条出路,绝不是故意想要“阻挠”他们的足球梦。

而且说白了:体育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小部分,足球也仅属于文娱产业的一个小分支。与国家的经济水平亦或是孩子将来的生活比——足球和体育,反而并没有那么重要。

因此如果从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足球这个产业,我国正处于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我们或许与欧美国家的丰富物质生活和经济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与南美和非洲国家的混沌相比,许多家长不支持孩子踢职业足球的决定——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是比较公平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足球系统没有任何问题。

首先,我国的中小学往往习惯将足球放在学习的对立面,认为“爱踢球的孩子都不是好学生”。这说明在“体教结合”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日本的校园足球正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正面例子。

其次,我国的足球产业其实也并未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或者提供的工作体面到足够让这些孩子的家长帮孩子放弃一张大学文凭——整个产业在规范性上,还有待提高。

但尽管如此,我依旧认为:家长“阻挠”孩子走上职业体育这件事,或许是中国足球的悲哀,却绝不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本文由“理工狗的足球梦”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37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