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村上春树创作青春金句了你读懂了么
除了网抑云精神领袖,永远在丧,永远在深夜EMO到热泪盈眶的昭和忧郁美男子,日本近代作家自杀记录保持者太宰治以外,村上春树应该是中文互联网上金句引用率第二高的日本作家。比如那段来自于《挪威的森林》的名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这段话真的非常经典,以至于当年三分天下的搜狐博客,都将它当做了博客的宣传语,而我也把它在自己斥重金打造的QQ空间首页里置顶了很多年。直到我后来真的读完了《挪威的森林》。我发现这是个误会。当然,我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断定,约翰·列侬或者伍佰没有在某次演唱会上,为他们的这首同名歌曲发表过如上的感言。但这句话绝对不是村上春树说的。村上春树为什么总被当成文艺小资?村上春树的伪金句总有一种特别明显的气质,青春浓度极高,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文艺小资却又总带着一种日本式的潮湿阴郁。这并不难理解。就像大家会天然相信“丧X语录”出自太宰治或者叶塞宁的手笔;如冰冷锋利的投枪一般,杀人诛心又人间清醒的句子,长得就很像鲁迅。伪金句总是会被贴到画风近似又最知名的作家脸上,而它的传播本身也说明了——在大家的认知里,他就是这个调调。村上春树之所以会被贴上“文艺小资青春爱情作家”的标签,其实也不是特别难理解。他的小说作品里的确始终洋溢着一种忧郁迷离又肆意浪漫的青春感,就像最近新出的一本短篇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它的封面长这样:
上一篇文章: 伍佰演唱会麦克风都不拿了750门票,25 下一篇文章: 他的好歌实在太多太多了
原以为这是中文版自己画的,后来发现日本原版封面就长这样
这里必须要先插入一个提醒,村上春树生于年,现年72岁。在这本书里,村上春树再次使用了《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寻羊历险记》里出现过的“第一人称叙事”,以“今日的自我”作为所有故事的开始和结局,讲述了八个独立的奇幻青春物语。这本书给人的阅读体验,正如青年作家邓安庆在豆瓣的评论里所描述的——他的小说世界里自然有时间的刻度,可是又像是不存在时间似的,无论他写于哪个时代的作品,无论他的读者更新换代过多少,阅读的感觉始终是恒定的,写作的内容也是恒定的,就像是身处一个调控得刚刚好的房间,待在里面凉爽、舒适,时间丝滑得让人感受不到重量。欢迎点击二条,听书店播客从另一个角度的解读广告第一人称单数(村上春树新书,村上回归之作!随书附赠音乐导览手册)作者:[日]村上春树
当当购买自《且听风吟》到《第一人称单数》,“青春物语”可以说贯穿了村上春树四十余年创作的主线,加之国内最通行的译本又译的明净典雅,清婉秀逸。所以,如果一个人只是偶尔泛读过几本村上春树的小说,肯定会觉得,他就是一位热衷于青春忧郁、爱情忧伤的文艺小资作家,特别是他的文字里,总是充满了日本式的哀伤,有东方美学的意蕴,致郁又冷静。这可真的是个天大的误会。村上春树的文字其实并不“日本”村上春树的小说之所以会给人一种富有东方美学的感觉,以至于催生出无数明媚忧伤的假金句,主要还是因为林少华老师的译笔过于优雅,当然这种译法是对是错,属于一个在翻译理论界至今悬而未决的争论,此处我们暂且按下不表。真实的村上春树,其实“美国味”挺重的。实际上从处女作《且听风吟》起,就在有意识地避免着文字里的“日本味道”。年4月1日某个春天的下午,躺在棒球场坐席外草地上的村上春树,吨吨吨冰啤酒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我没有想当作家的野心,总之我想用心地写一部小说。我脑子里并不太清楚自己想要写什么,只是感觉自己可以去写。于是,当时还是酒吧老板的村上春树,每天打烊后便坐在厨房的桌子前,一句一句地憋出了8万多字的《且听风吟》初稿。但这种用传统文体写成的第一稿,村上春树极其地不满意,于是他把几万字的心血都丢进了垃圾桶,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写作——先写英文,再译成日语。开始时,我竭力真实地去写,结果却不忍卒读。于是我试着用英文重来一遍,再把它翻回日文。我的英文词汇量有限,写不了太长的句子,这种情形反倒使我找回了一种节奏,同时实现了语言的洗练和文字的简洁。这种其实也有点“误打误撞”的文字,对当时的日本文坛也算得上是个不小的震撼,有评论家丸谷才一在《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奖”时说:“这种以日本式抒情写成的美国味小说,不久可能成为这位作家的独创。”不得不说,这句40多年前的评价,至今依旧是对于村上春树小说风格的一种绝佳定义。村上春树的文学基因里,日本文学传统其实并不多,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我的整个成长时期,从未有过被一位日本作家深深打动的经历。”诸如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这些对现代日本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豪们,对于村上春树仿佛是从未出现过的存在。虽然,日本的文学研究界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论证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中的日本传统基因,而村上春树也在四十岁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在写作中靠近日本文学。但从创作伊始,村上春树就在有意识地逃离日本文学的写作传统,直至今日,亦复如是——村上春树经常会在故事里设置一些怪异而神秘的场景,仿佛爱伦坡·笔下的哥特式小说。小说里总是执着于描述着年轻人们失落而迷惘的世界;事关爱欲与死亡的心灵挣扎,用一种存在主义的方式,反反复复地在阐释生活中无时无刻的荒诞感。美国短篇小说家、诗人,以悬疑和惊悚作品闻名于世的先锋埃德加·爱伦·坡相对于日本文学比较冗长的铺陈,村上春树的文字往往总是碎片式的,用转述、对话、或者借助国外的经典作品,像菲茨杰拉德那样,在故事里构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即便抛开的或许有些拗口的文学手法不谈,村上春树小说里的元素,也是如此——有波本威士忌和鸡尾酒,但没有清酒;有深夜里的Jazz,黑胶唱片里循环播放的古典音乐,但听不到演歌,更不用提日本的邦乐,人物的衣着里永远看不见和服,菜谱里总是三明治、汉堡、意大利面……正在整理黑胶收藏的村上春树即便到创作的中后期,他开始学着从《源氏物语》、《雨月物语》、《虞美人草》等日本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开始淡淡渐隐美国文化元素,你还是能从他的文字里读出一种对于日语的强烈叛离改造。如果一定要找种比喻,这位在中文世界里青春忧郁的作家,更像是菲茨杰拉德和雷蒙德·卡佛。“爵士时代”的美国小说技法和几乎整个美国现代文学的艺术特质,都深深地浸润在了他的文字里或许,也可以试着这样理解村上村上春树的文学气质在国内总是被简单化成某种“符号”——比如“小资情调”、“小确幸”,或者“爵士乐”、“长跑”、“威士忌”、“高墙对面的鸡蛋”......这倒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对于多数读者来说,译文所呈现的形象可能是理解作家的途径。阅读原文,或者沿着文字探查深层精神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但如果要更多元地理解村上春树,其实还有种很特别的方式。音乐。音乐是村上春树的小说里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事无巨细地在小说中写了非常多的歌曲,而想要了解一个人,从他的品味开始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就像我们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歌单,往往隐藏着更真实的我们:无论审美、取向、性格还是其他个性化的东西。音乐会超越语言,实现更具体的Qualitytime。《第一人称单数》中附录了一个小册子,里面整理了村上喜欢的乐队、作曲家等等,我们也就根据附录册将其中的音乐都找了出来。无论你是村上春树的老读者还是”新客户”,阅读时不妨都来试试这个歌单,也许它真的能够帮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村上春树,用更立体的方式重新“阅读”。参考资料:[1]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果麦文化授权转载,文章来源
书店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