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光俄乌冲突对北极产生了哪些影响

本文作者:王晨光国观智库特约研究员

近期,俄乌冲突及西方国家对俄制裁的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加之北极8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战略新疆域的北极不可避免受到了波及。目前看,俄乌冲突对北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重塑北极地缘政治格局。北极地区的陆地大致可分为三大地理板块,即俄罗斯板块、北美板块和北欧板块。北欧板块特别是其中的中立国芬兰和瑞典,曾在美俄(苏联)之间发挥过重要的“平衡”作用。年乌克兰危机以来,美俄关系持续走低,两国在北极地区加强战略部署,北极“军事化”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芬兰和瑞典对俄罗斯戒惧日深,一面加强自身力量建设,一面向美国和北约寻求庇护。年初,随着俄乌局势不断升级,芬兰和瑞典不满足只作为北约的增强型伙伴(乌克兰也是北约的增强型伙伴),有心加入北约,两国民众中认为应该加入北约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对此,美国和北约多次表示欢迎,俄罗斯则坚决反对,称如果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俄方将采取报复措施。俄乌冲突爆发后,芬兰和瑞典进一步摒弃中立立场,紧跟美国和北约的步伐,不仅严厉谴责和制裁俄罗斯,还积极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此外,在剑指俄罗斯的北约本年度最大规模军演“寒冷反应-”和英国等组织的“远征军联合部队”波罗的海军演中,也再次看到了芬兰和瑞典的身影。近日,面对北约的频繁拉拢,芬兰和瑞典称将视情决定是否加入,但继续与北约深化合作已是必然。这表明,北极地区已完全形成以俄罗斯为一方,以美国、加拿大和北欧五国为另一方的对峙格局,芬兰和瑞典不再是美国及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而成为美国和北约从北极方向对俄战略遏制的前沿。

第二,动摇北极国际合作基础。北极8国于年成立的北极理事会,是冷战后北极国际合作的典范,也是当前北极治理中最重要的区域性机制安排。20多年来,任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8国在北极理事会框架下维持基本团结,推动了北极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合作。但俄乌冲突爆发后,“北极例外论”很快被打破,美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发布联合声明,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违背北极理事会的核心原则,给北极国际合作造成严重障碍。由于俄罗斯正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7国将不会赴俄参会,并暂停参加北极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的所有会议。紧接着,北极经济理事会执委会召开特别会议,投票赞成谴责俄罗斯,决定将年度大会从圣彼得堡转至线上。北欧部长理事会、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等次区域合作机制宣布暂停与俄合作,俄罗斯则主动退出了“北方维度”和巴伦支欧洲-北极理事会这两个对欧北极合作平台。可见,作为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大潮”的一部分,俄罗斯已被排除在大部分北极治理机制之外,致使这些治理机制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陷入停摆。不过,鉴于北极治理的复杂性及俄罗斯在其中的重要性,俄不大可能被北极理事会等“开除会籍”,其他7国也很难绕过俄和既有治理机制“另起炉灶”。待俄乌局势趋缓或年5月挪威接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各方应该会商讨出办法,使北极国际合作特别是“低政治”领域的合作有所转圜。

第三,冲击北极经济开发进程。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地区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北极进入“开发时代”。作为领土面积最大的北极国家,俄罗斯高度重视北极的战略潜力,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北极能源、航道等开发进程。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动前所未有的制裁,制裁手段以经济打击为主,使俄北极经济开发遭受挫折。能源领域,由于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石油巨头以及威德福、贝克休斯、斯伦贝谢、哈里伯顿等油服公司纷纷退出或暂停在俄业务,俄北极油气开发面临资金、技术等困境。据俄媒报道,因西方公司撤资和中断技术设备供应,俄诺瓦泰克公司已暂停大部分北极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