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挖了多少帝王陵
“诸葛忠清,有桑八百,功在成都濯锦江”。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却也有许多人功过两争,在历史上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郭沫若便是后者。
说到郭沫若,笔者第一个想到的词便是:争议。世人都知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文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在古文字、古史方面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却也知他挖过数次的帝王陵,仿若一名“定陵罪人”。
再者,他的人品亦堪忧,“才子加流氓”的名声也不胫而走,甚至被很多人戏称为:“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无耻文人”。
说起帝王陵,很多人都会想到“繁华尽始苍凉”。奢华繁丽一生,到头来却也只是古墓一座,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感慨。而也正因其浑厚雄伟、气势磅礴,吸引着许许多多对考古热忱之人前往挖掘,乐此不疲。
郭沫若对考古有着近乎痴狂的执着,自然不能免俗。然而,对挖墓情有独钟的他究竟挖了多少帝王陵呢?
瑰绮明陵,百年骄傲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用此来形容明陵再合适不过了。明十三陵尤为壮观,“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的一代帝王陵寝。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任凭风雨摇曳,世事更迁,它依旧在那,诉说着历史的兴衰。
十三陵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最为辉煌磅礴的帝王陵,它集中了明朝十三代帝王的陵墓,而作为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定陵,它的瑰煌绮丽自然是当之无愧,坐落于天寿山下的它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万历帝及两位皇后皇后的合葬墓。
万历一生勤政爱民,虽晚年身体不便三十年未上朝,但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了。他自22岁起就开始张罗自己的陵墓了,以图“万年享受”,动辄千人,历时六年之久才得以建成,其中的瑰丽辉煌不言而喻。
同时,他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因此,定陵自建成之日起便闲置了近三十年,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壮丽。定陵整体规模庞大,外有开阔恢弘的三进城墙院落,内里更是深藏无数珍宝,异宝奇珍数不胜数。
而据后来挖掘的数据显示,定陵里面的藏物达三千以上,价值连城,精美绝伦的丝织品,精致细腻的青瓷器,各种珍贵字画、凤冠白子衣,数不胜数......然这一切,都因挖掘的技术不精,急功近利毁之一旦。
佛曰:心是一方砚,不空亦不满。眼是一片天,不奢亦不贪。旨哉斯言,贪嗔痴是人间三大毒药,人若无欲不贪,何来那么多憾事。若没有那么多的私心与贪念,明定陵的悲剧又怎会发生呢?
定陵
一意孤行,万年悲剧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考古界颇有声望的郭沫若志气满满,研究历史,他最偏爱的就是挖墓了,尤其对心心念念的秦始皇陵和武则天的乾陵耿耿于怀,但终究是无法征得同意,于是他将目标瞄向了明长陵。
他曾多次向总理提交挖墓计划,尽管数次回绝仍痴心不改,而在他的一番天花乱坠劝说下总理终于同意了挖墓计划,毕竟皇陵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史料及各种稀世珍宝,对历史的研究大有益处,可以对史籍进行验证。
然事与愿违,在挖掘明长陵时,出现了诸多问题,考古工人们辛苦挖掘了三天三夜,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冒着大风雪不断探索,终是毫无进展,且陵墓的入口根本无法找到,毫无头绪可言。
即使是这样郭沫若仍不放弃,退而求其次,他将目标瞄准了明长陵附近的定陵,打算先挖一个涨涨经验,之后再接着挖长陵。挖掘定陵的计划顺利无比,经过一番钻研,很快便打开了定陵的围墙,一睹里面的真容。
明长陵
而由于缺少经验和技术,定陵挖开后,里面长期处于低氧状态下的大量文物一接触空气迅速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间灰飞烟灭,这无疑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巨大的损失。
可即使是发生了这般严重的事故,郭沫若却仍不反省自己,反而是在几年后再次申请挖掘长陵。这时,狼子野心再也隐瞒不住,众人都知道他挖墓动机不纯。
原来,郭沫若挖墓不仅是为了史料研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为了那本著名的《永乐大典》。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当陕西省准备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时,郭沫若又闲不住了,他再次向中央提出了发掘明长陵的计划。
“那里史料丰富,一旦挖掘出来之前的定陵史料就可以得到证明了!”郭沫若信誓旦旦地对总理说道。然而回答他的却是冷冰冰的“此事交给后人完成,十年之内不得再开帝王陵”,并明令禁止往后不得再开帝王陵。
最终他只好作罢,此后安分地研究历史,写文章。其实,不管郭沫若挖了多少皇陵,就凭他对明定陵的挖掘不当,损失万千,便已不适合挖皇陵了。而他却仍死心不改,执着于挖皇陵,甚至想着去挖掘乾陵,总理拒绝“十年内不得开皇陵”也就不无道理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路途中失去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挪威的森林》中如是说。不知经历了这番,郭沫若先生是否有过懊悔,也许有,毕竟他在死后将骨灰撒在了乡野中,并未设坟;也许没有,因为他对考古挖墓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郭沫若实际上并未挖掘多少帝王陵,只是因为他对挖帝王陵的执着以及明定陵的惨重损失,人们对其挖墓的印象终究是根深蒂固,思维定势了。认清自我谋发展,量力而行苦攀登。凡事都得量力而行,有多少力便行多少事,无需执着于那虚无缥缈的念头,没那个荷叶,就别想去包那个粽子。
如果郭沫若当时能意识到这点,那么明定陵的悲剧便不会发生,无数的珍宝也能留存于世,流芳千古,如果当时他没有那么执着,如果他.....然这世上没有如果,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发生的已然无法改变。
春碧深斟,夜黄低唱,都不问、往时香南雪北。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没有失败经验的人,不可能成功,同理,没有经历过失误就不会有后来的辉煌,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经历了明定陵的惨痛教训,此后的考古界众人便不会贸然前往开陵,哪怕是当今技术不断完善也终究无法达到挖陵的技术条件,开陵之路仍任重而道远。愿今后的考古事业能够以此为鉴,循序渐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