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帝国复兴梦碎后,英国终于意识到

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制霸世界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而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则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压迫性优势,英国在各大洲建立了无数殖民地,成为“世界霸主”,而西班牙、荷兰等传统海上殖民强国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控制着印度半岛,半个非洲,半个北美和整个大洋洲,是一个总面积超过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

这在历史上只有包含四大汗国的元帝国才能与之媲美,而作为天朝上国的英国人自然也是十分自傲,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曾说过的一段话则很好的表达了英国人的这种心理。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殖民地的财富让英国人生活的惬意无比

虽然美国早在年就把英国人打的屁滚尿流完成独立,但接下来在其它地区的大规模殖民扩张使得高傲的英国人依然有着自傲的资本。

这种长时间的强盛帝国不但使英国人自己觉得“高人一等”,甚至影响到了很多外国人。

直至今日,英国依然被认为是绅士的代表,即使是很多美国人也会被标准的伦敦音所吸引甚至主动学习,而很多英国人骨子里也依然瞧不起美国人,认为他们没有文化,就更不要说其它国家的人了。

但不管心里怎么想,英国人在现实中还是不得不承认早已和美国不是一个等级的国家了,在90年代前还要加上一个苏联。

即使是再自大的英国人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国家有和美苏掰手腕的能力,也不得不承认英国不再是世界的主角。

很多英国人都看不起美国人

但人的思维都是有惯性的,虽然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双级,但英国人并不会马上认为自己只能当小弟了。

而英国人是什么时候才真正意识到大英帝国的荣光不在,只能抱紧美国的大腿才能对抗苏联了呢?

个人认为主要是经过“二战后”、“苏伊士运河战争”和“六十年代”三个时间阶段的梦想破碎,最终使得英国人放弃了挣扎,甘心接受自己的没落。

本文就为大家展示一下高傲的英国人是怎样挣扎着接受自己成为小弟不再是世界主角的事实。

英国人第一次帝国梦碎——战后秩序重建的无奈

不得不说,二战对于英国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战前的英国确实可以算是世界上的头部强国。

长期制霸全球的事实使得很多英国人都有种“天朝上国国民”的优越感,甚至连很多高层都对国外的事物不屑一顾甚至可以说是蔑视,颇有当年大清乾隆帝的风范。

而这种习惯性藐视心态也如实的反馈到了他们的行为上,以至于在战略和战术上不自觉地低估对手。

二战期间著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是这种心态的突出代表,他在一战期间担任英国海军大臣,主持了协约国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加里波利战役”。

加里波利登陆战

加里波利战役中的英军

在“加里波利战役”中,丘吉尔的作战计划很简单,他认为大英帝国世界无敌,只要将几十万部队摆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家门口,凭借大英帝国的威望就能吓的土耳其人屁滚尿流,随后攻入伊斯坦布尔毫无困难。

而这种思潮也深刻影响到了协约国的指挥官们,他们根本没有瞧得上土耳其人,就更不用说准备详实的作战计划了。

没想到现实是协约国军队被不但没有吓倒土耳其人,反而被暴打,伤亡人数高达14万以上,而奥斯曼土耳其方仅仅3万多士兵伤亡,土耳其方面的指挥官便是之后的“土耳其之父”——凯末尔上校。

此次战役使英国在中东全线崩溃,压力骤降的德奥联军得以将兵力调往东线,从而彻底击溃了俄国军队。

某种意义上说,丘吉尔鲁莽的作战计划和前线指挥官的傲慢直接导致了协约国东线和南线的溃败,而丘吉尔也不得不被迫下台,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当然,战争的最终结果对于英国人来说还是完美的,不但带领协约国走向了胜利,还逼迫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成功肢解奥斯曼土耳其。

照片为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订会场

而实际上,英国作为协约国领袖,在这次大战中很多方面都是失职的,光士兵阵亡人数就是同盟国的1.6倍,要不是靠长年剥削殖民地攒下的老本,协约国和同盟国谁能赢还不一定。

不过,这也是大英帝国最后的高光时刻了。

而在二战期间,英国人的表现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二战刚开始整个欧洲的部队就被德国人几乎全灭,要不是靠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死撑,被德国打趴就是时间的问题。

去年一部叫做《灰猎犬号》的电影十分火热,讲述的就是美国通过大西洋向英国不惜代价援助的故事。

对于英国来说,可能最大的功劳就是通过敦刻尔克大撤退撤出了大量部队,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

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后面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

所幸,美苏家底够厚,最终熬死了德国。

三巨头在年2月进行的雅尔塔会议中合影

虽然在战争后期的雅尔塔会议中,英国还是和美苏作为世界三大国共同协商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问题,但基本上什么大的利益也没捞到,昔日大英帝国的外强中干已经表露无遗。

此时,虽然普通的英国民众还对英国的地位滑落没有感觉,但英国的统治阶层已经充分的意识到英国和美苏两个国家已不是一个级别的玩家了。

丘吉尔后来在回忆录曾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和感受——“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二战正式结束后,面对各地风起云涌的殖民地独立运动,丘吉尔还曾试图说服英国民众和内阁援助希腊,镇压各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把大英帝国崩溃的苗头扼死在萌芽之中。

但英国现在的国力显然不能够维持住自己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

于是,在战后十年内,约旦、新西兰、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十个殖民地陆续独立成为国家,让大英帝国的面子无处安放。

这其中,整个印度次大陆的丢失个人认为是英国最大的损失,但是他们根本拦不住。

在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英国人不是主导者,能够决定的事情十分有限。

年,印度报纸头条报道印度建国

缅甸独立的推动者,昂山将军

至此,大英帝国的国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和殖民地隐形帝王,但更多英国民众也不是很在乎这些殖民地的丢失,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

英国依然是世界的头部国家,他们依旧可以马照跑、舞照跳、闲暇时间看着羞辱殖民地的猎奇电影取乐。

而且,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英国已经是战后秩序的建立者之一了,想想中国作为二战胜利者的待遇,你就知道英国民众确实也有着自豪的本钱。

可对于丘吉尔等高层来说,这就是大英帝国衰落的清晰标志。之后的英国首相艾德礼在看透了这个事实后,为了维系国内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更是直接带着英国加入了“北约”,接受美国的指挥。

一些反对党成员疯狂攻击艾德礼利用大英帝国的荣光向美国换取了黄油和午餐肉,但实际上以英国的国力根本就无法支撑原有殖民地的强力统治。

而丘吉尔在战后的文学作品《不需要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英语民族史》等,也依旧能让民众感受到英国近几十年的辉煌,让英国人还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帝国。

丘吉尔的文学作品,还获得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说实话,此时的英国确实仍然算得上是世界大国,不但家底颇厚,在非洲的殖民地也依旧很多,又是二战的胜利者。

所以,英国民众认为自己是世界主角能和美苏能够平起平坐的想法,虽然只是幻觉和一厢情愿,但并非没有事实依据。

但很快,这些幻象就都维持不下去了。

英国人第二次帝国梦碎——苏伊士运河战争

如果说二战刚结束后,英国民众还有着自己是超级大国的自信,那么“苏伊士运河战争”则一定是对英国民众这种自信的重大打击。

苏伊士运河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红海通向地中海的重要运河,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号称——“可以轻松支撑一个国家的河流”。

在运河开通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苏伊士运河为英法两国赚取了30亿法郎(约合8亿两白银)的金钱,这种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英国维持帝国荣光的重要支撑。

五十年代的苏伊士运河

随着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埃及政府在年7月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正式结束英法对埃及接近一个世纪的剥削。而英法在看到这个情况后,显然不可能放弃这么大的经济利益。

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实质上就是希望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继续剥削埃及。

年8月和9月,英法两次召集相关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都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在10月份,联合国安理会也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英国和法国显然是对这个结果十分不满意。

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二,英法两国认为自己有着充足的实力自己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既然大家都不支持,那我们就自己干。

于是,英法与以色列联合于年10月29日正式发动对埃及的军事行动,意图重新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对此,埃及军民的激烈抵抗虽然成功的阻止了三国联军的步伐,但毕竟在实力上与三国的差距明显,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在塞德港实施伞降突袭的英军第三空降营

英法以联军士兵在埃及

被英法以联军军俘虏的埃军士兵

但此时,英国的“被打脸时刻”就来了,苏联在致英国首相艾登的信中称:

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收到苏联信件的英法差点儿吓尿了,慌忙要求美国保证北约的保护,而美国方面对于英法不听话的行为也是不满的。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表明英国必须在12小时内停火,只有当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才有所谓“大西洋的保护”问题。

也就是说,英法别想着北约的帮助了,你们不是牛么,那就自己扛着苏联吧。

英法两国这时也顾不得脸面了,只能被迫在11月7日宣布停火,并于年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

全世界民众看着堂堂大英帝国发动的战争,在“苏联的一封信”和“美国的一个电话”后分分钟停战撤军,无不目瞪口呆。

而英国民众显然也是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几个月后英国首相艾登便被迫辞去英国首相和下院议员职务。

当时英国的报纸还在夸赞英国士兵,仿佛胜利近在眼前

苏伊士运河危机使大英帝国的颜面扫地,直接加速了大英帝国全球殖民势力的瓦解,也使全世界都明白了只有美国和苏联才是“世界唯二的超级大国”,是真正主宰全世界的力量,英国民众心中证明大英帝国荣光的梦想再次梦碎。

英国人第三次帝国梦碎——大批丢失非洲殖民地

虽然经历了两次梦碎,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仍然很多,像尼日利亚、罗德西亚、索马里等非洲殖民地仍然源源不断的向英国输送血液。

所以,虽然知道自己实力和美苏相比有差距,但是拥有众多非洲殖民地的英国人还是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只要能够撑过50年代末的民族解放思潮,就一定能够重新成为世界三巨头之一,而不是现在一个电话就被吓的撤军。

此时,英国首相艾登因为苏伊士运河危机引咎辞职,麦克米伦成为了他的接任者——一个史上最苦逼的英国首相上任了。

麦克米伦是一战英雄,三度受伤,参加过索姆河地狱之战

麦克米伦上任有三件大事需要处理,只要都做好了,英国恢复荣光指日可待,英国民众即将失去的高傲也会保住,三件事具体如下:

(1)改善因苏伊士危机而紧张的英美关系和英苏关系;

(2)应对殖民地民族解放思潮;

(3)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那这三件事麦克米伦都干好了么?我们一件件来说。

首先,是改善因苏伊士危机而紧张的英美关系和英苏关系,这件事情麦克米伦办的我认为还是及格的。

他多次与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和肯尼迪总统会谈,开辟了大西洋两岸的首相和总统之间进行坦率的、非正式会谈的渠道。

年2月还去莫斯科会晤了赫鲁晓夫,虽然结果一般苏联也没太给英国面子,但至少表达了诚意。

此外,在麦克米伦的大力推动下,英国、美国和苏联三方还成功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再次表现出能够影响世界局势的能力。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约现场

其次,是应对殖民地民族解放思潮,在这件事情上麦克米伦政府简直就是一败涂地。

在其任内,有加纳、马拉西亚、几内亚、坦桑尼亚等13个殖民地独立,且南非还在年退出了英联邦。

但这一点完全怪罪到麦克米伦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其辞职后的十几年内,还有津巴布韦、卡塔尔、阿联酋等32个殖民地独立。

这是英国整体国力的衰落和全球民族解放思潮的胜利,光靠一任首相根本无力回天。

英国各非洲殖民地独立时间

最后,是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这件事情麦克米伦也没有干成,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请求在年初和年两度被戴高乐所否决。

戴高乐否决英国加入申请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担心英国加入会使法国的领导地位降低,二是因为他担心欧洲经济共同体会沦为“依赖美国的庞大大西洋团体”,三是他因为英美两国在核武上的合作而感到愤怒。

在被法国拒绝后,英国联合其它六个欧洲小国(奥地利、瑞典、挪威、丹麦、瑞士和葡萄牙)建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宣告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分裂成为两个敌对性的经济集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显然势力更大

辱英强人戴高乐

三件事都干好,英国尚有一丝成为世界三巨头的可能,但只干成了半件事儿,就无论如何也恢复不了大英帝国的荣光了。

而麦克米伦也可以算得上是大英帝国历史上的——“最屈辱的首相”。

执政时期在国际上几乎天天是坏消息,殖民地不断独立,戴高乐不停辱英,面对美国和苏联低三下四,最后还因为实行经济紧缩措施大失民心,可谓“里外不是人”。

在麦克米伦的任期内,英国老百姓能够非常直接的感受到英国地位的下滑。

在恢复帝国荣光的梦想第三次梦碎后,英国人再也没有掌握世界话语权的兴趣了,因为他们深知“大英帝国荣光的余晖”已经几乎完全消失。

当然,说英国人的弱势和受辱只是相对美苏而言,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英国绝对是“双极”格局外第一梯队的头部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有着强大的优势。

但随着世界的发展,英国连这个第一梯队国家的领导者可能都保不住了。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英国的人均GDP已经落后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瑞典、丹麦、冰岛、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国。

我们常说“由奢入俭难”,做惯了主角的英国人在不到年内就眼睁睁的看着英国从世界第一帝国变成了美国小弟,即使在欧洲也只是德国的陪衬,相信英国国民尤其是政客的感受十分不好。

人均GDP英国排名世界29

但即使是这样,很多英国人依然傲慢的可怕,各种瞧不起别的国家,而这种态度也使得当初脱欧时很多人嚷嚷的特别欢,脱欧带来的影响英国人根本不在意。

但当他们真正面对脱欧的事实时,才明白自己的大英帝国已经是昨日黄花,比起面子,还是里子重要。

最后,英国人显然是没有记性,最近也是跳的很欢,而我只有一句话送给他们:“醒醒,现在不是年,大清早亡了!大英帝国也亡了!”

两位王子渐渐稀少的发量和英国的前途很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3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