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版血战钢锯岭,主旋律电影应该这么
这几年来,优秀的二战电影层出不穷。
去年大导演诺兰讲述大撤退的《敦刻尔克》,还有同个时代、将男主加里奥推上奥斯卡最佳男主的《至暗时刻》;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
再往前看,还有年安德鲁·加菲尔德主演的电影《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
与前两部不同,《血战钢锯岭》将画面更多转向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惨烈的血腥画面下,不由得让观众有着更多的体会。
而这部来自挪威的新片同样如此——
《第十二个人》
Den12.mann
跟《血战钢锯岭》一样,《第十二个人》同样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但与《血战钢锯岭》拯救般的震撼不同,《第十二个人》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失败的行动:
红色马丁行动
“于3月24日启动,12名挪威抵抗战士被送到挪威,任务是破坏德国的机场和设施。”
但这12名由英国训练的挪威战士,带着一船整整8吨的炸药,在没进入海域之前,就被举报了。
船只被炸毁,11个战士被纳粹军队抓捕。
只剩下扬·巴斯路德侥幸逃脱了这场汹涌的抓捕,他也成为唯一的「第十二个人」。
但这个幸存下来的「第十二个人」,逃亡之路也不太顺利。
首先是逃离现场时候,没有穿鞋的右脚大拇指直接被子弹打掉,血流不止;
血迹也因此让巴斯路德无处可逃,因为纳粹德军的追捕,无可奈何的他只好只身跳入托夫特海峡。
挪威海域接近北极,因为海水的缘故,水温甚至低于零度。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巴斯路德没有任何条件能够存活下来,纳粹军官文德斯同样如此认为:
“他坚持不了多久了。”
但巴斯路德还是活下来了。
不是因为特别的主角光环、也不是因为他有特殊的技能,而是简简单单的原因:他受到了帮助;
而电影真正所要讲述的故事,才逐渐开始。
《第十二个人》的主角是巴斯路德,但真正让电影丰满起来的,是巴斯路德逃亡路上不断帮助他的挪威人民。
游过托夫特海峡的巴斯路德,首先得到一户普通人家的帮助;
他们让巴斯路德取暖,为他换上干燥的衣物,送他前往特罗姆塞拯救自己的伙伴。
而后的每一段路程,巴斯路德总能碰上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自己的挪威人民。
其中有关心他脚上伤痛的老太太,为他引开搜寻的德军,嘱咐他要去治疗已经长了腐肉的伤口;
医院工作的护士一家人,为他带来宝贵的信息;
有为他制定计划的渔民,不仅将自己的滑雪板给到巴斯路德,更是为了他的伤口不沾到水,亲手将他抬上岸。
所有人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巴斯路德,拼尽自己一切努力拯救巴斯路德。
尽管这个时候所谓的「红色马丁行动」已然彻底失败,尽管冒着被德国人枪毙的危险,只是为了将巴斯路德送往中立国瑞典。
为什么?
影片中一名帮助巴斯路德的挪威人给出了答案:
“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奇迹。”
在德军的层层搜捕下活着的巴斯路德是个奇迹,他不再是一个个体;
而是成为一个图腾,一个精神象征。
他象征着不愿屈服、不愿彻底向侵略者跪下的挪威人民。
这是《第十二个人》不像以往战争电影的地方;
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却没有大投资的战争场面;明明是讲述了一位「孤胆英雄」,影片最终的表达却也不是要塑造一位「孤胆英雄」。
简单地概括,大体是克制与残酷。
克制在剧情讲述,没有刻意用正面人物的牺牲在煽动情绪,更多是讲述其中的美好。
比如护士一家的小女孩,送给巴斯路德那充满童真的地图;
比如在山洞里,用各家仅剩下材料做成,为祖国庆生的蛋糕。
更有巴斯路德与古娟之间,隐而不达的情愫。
这些都是战争里克制的美好,但电影也不避开所有的残酷;
虽然没有枪林弹雨、四处爆炸的血腥场面,但被酷刑折磨的战士、巴斯路德受伤的右脚却也一直牵动着观众的心。
影片昭示着战争带来的苦痛,却也不忘讲述战争底下人性的美好;而片头就用字幕展示出来的“历史事件改编”,更让观众体会到其真实。
关于战争的真实、关于战争本来的面目。
《第十二个人》将观众面对战争的视角,由以往类似的上帝模式直接拉到尘土之中,也因此有着更切身的体会。
这大概才是最好的反战,大概也是最好的「主旋律」电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