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根圆明园石柱终于回家了流失海外的文物

圆明园,曾是清朝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无数珍贵文物被掠走或毁于一旦。其中,圆明园西洋楼的汉白玉石柱就是一例。这些石柱以西式雕花和中式花卉相结合,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这些石柱在流失海外后,经历了百年的颠沛流离。其中7根被一位挪威人收藏,并运到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展出。直到年,一位中国人在参观博物馆时发现了这些石柱,并表达了希望它们能够回到祖国的愿望。经过多方努力和协商,挪威方面最终同意将这批石柱捐赠给中国,并于年6月运抵北京。

10月13日,在北京金秋时节,《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在圆明园正觉寺开幕。国家文物局正式将7根石柱划拨给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这是继年12月海晏堂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展览分为“漂洋过海”“回归之路”“石柱真容”三个部分,通过文物、图片、视频等形式,讲述了这批石柱从圆明园西洋楼到挪威博物馆再到圆明园正觉寺的历史轨迹和文化意义。展览还展出了圆明园西洋楼铜版图、西洋楼遗址区考古发掘图、科德博物馆展厅图等资料,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石柱的原始位置和环境。

在展厅里,7根高80至92厘米、有着精美雕花造型的汉白玉石柱成了最亮眼的明星。它们原本是西洋楼的建筑构件,用于楼梯或楼层平台的栏杆部分。它们的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筑望柱、栏板相同。这些石柱不仅展示了清朝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展览还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了西洋楼的全貌和细节,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西洋楼的壮丽和华美。同时,展览也通过对比照片,展示了石柱在流失海外后的风化和损伤情况,引发了观众对文物保护和追索返还的思考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